蒙特威尔第在他中后期的牧歌(指他的第五至第九卷牧歌)中,不仅运用了很多“第二常规”的手法,而且逐渐采用了通奏低音的主调织体。这样,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多声部合唱的牧歌,在这时便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种由独唱声部和通奏低音声部构成的牧歌,旋律更加优美和富于装饰性,当时的人们认为它比合唱的牧歌能够更清晰和有效地表达歌词中的情感。()
查看答案
单声歌曲是17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种带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世俗歌曲的总称,意大利作曲家朱利奥·卡契尼(Giulio Caccini,约1545-1618)在1602年出版的作品集《新音乐》被视为这种新风格的宣言,其中包括用这种风格写成的12首独唱牧歌和10首咏叹调。()
A. 对
B. 错
独唱牧歌一般用贯穿写作的手法为自由结构的诗歌谱曲,并常常在最后一个部分加以重复。咏叹调则是为结构规整的诗歌谱写的分节歌,也可能采用分节歌变奏的形式,即在低音保持不变的同时,每一节的旋律都有变化。在各节之间还经常有器乐间奏(也被称为“利托奈罗”)。()
A. 对
B. 错
在卡契尼的作品中,突出于和声背景之上的独唱声部非常富于表情,经常用灵活的节奏和朗诵式的音调来和诗歌的结构相吻合。在自由处理一些不协和音时所采用的手法,显然是和蒙特威尔第的“第二常规”相关联的。这种近乎语言的音乐风格也被称作“宣叙风格”,有人把这种风格再分为更抒情一些的和更戏剧性一些的两类。这些风格,特别是被称为表现性风格 (stile rappresentativo)的后者,被大量地运用在早期的歌剧中。()
A. 对
B. 错
连线题(将下列左右两边的关联项连接起来。1题,共5分)1、卡契尼A、《和声学》2、格拉瑞安B、《优丽迪茜》3、拉莫C、《灵魂与肉体的戏剧》4、卡瓦里埃利 D、《新音乐》5、佩里E、《十二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