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收集资料的主要来源是

A. 病人
B. 家属
C. 医生
D. 病历
E. 医疗指南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被告人,孙某,男,31岁,农民。 2004年6月,孙某写信给当地一专业户:“借3万元钱给我买房子,10日下午5时40分你一人到某公园假山后找我,如果不带钱或带来他人,我们就要绑架你的女儿。”10日,孙某按自己定的时间来到某公园,远远看到假山旁有一人提包在等人,在他试图接近该人时,发现公园内游人较多,且假山旁经常有人出现,于是,他在公园内转了3小时左右,终未接近该人,只好放弃,走到公园门口处,被公安机关抓获。 如果孙某是在将被害人的女儿劫持后写信的,孙某又构成什么罪

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

A. 对
B. 错

M名学生的成绩已在主函数中放入一个带头结点的链表结构中,h指向链表的头结点。请编写函数proc(),它的功能是:找出学生的最高分,由函数值返回。 注意:部分源程序已给出。 请勿改动主函数main和其他函数中的任何内容。 试题程序: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define M 8 struet slist double s; struct slist * next; ; typedef struct slist STREC; double proc(STREC * h) STREC*treat(double*s) STREC *h, *p, *q; int i=0; h=p=(STREC*)malloc(sizeof(STREC)); p->s=0; while(i<M) /产生8个结点的链表,各分数存入链表中 q=(STREC*)malloc(sizeof(STREC)); p->s=se[i]; i++; p->next=q; p=q; p->next=NULL; return h; //返回链表的首地址 void outlist(STREC*h) STREC *p; p=h; printf("head"); do printf("->%2.Of", p->s); p=p->next; //输出各分数 while(p->next! =NULL); printf("n\n"); void main() double stu[M]=60, 70, 80, 90, 65, 75, 85, 95, max; STREC *h; h=creat(stu); outlist(h); max=proc(h); printf("max=%6.1f\n", max);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5~8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起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监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据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洋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国际科学家小组所进行的研究,其可行性的依据是:( )

A. 20世纪20年代即已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并已在某些海域试验成功
C. 南极海域在地球海洋中最为“缺铁”
D. 硫酸铁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增加了30多倍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