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例子俯拾即是。庾信《马射赋》中有“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联,王勃《滕王阁序》中化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于是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与……齐……,……共……”之类是语言格式,但它一旦撑起了名句,充当了名句的基本框架,便同名句一起升华成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现象。因此,当我们读到金庸《天龙八部》三十二回中“不知此人请了哪一个腐儒撰此歌功颂德之辞,但听得高帽与马屁齐飞,法螺共锣鼓同响”这样的描写,就很自然地想起王勃的佳句,也就很自然地产生强烈的对比,为那是何等淡雅清丽和这是多么龌龊庸俗而不禁哑然失笑。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当然,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对待关系,或者说,是点面对待的一种特殊的并列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我们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符号与管轨的关系,立足点是它们之间点面对待的关系。语言工作者应该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结合文化研究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特别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语言的许多现象,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语言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引起种种新的思考。举例来说,汉民族文化对于汉语词汇的发展、汉语词义的演变、汉字的创造和使用等等的影响,这是十分明显的。那么,汉语语法的形成和发展会不会也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问题。汉语语法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记;表意上灵活多样,隐性语法关系十分丰富。理解汉语,特别是阅读汉语古籍,最主要的障碍不是语法。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率先出现的语言学著作是讲词义、讲汉字、讲语音的《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等等,而不是语法学专著。 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上,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语言是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道和轨道
B. 语言和文化是点面对待的一种特殊的并列关系
C. 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一种特殊文化
D. 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完全制约着不同民族的特定语言发展
查看答案
国家定价,是指由县级(含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物价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权限制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况属于国家定价的是( )。
A. 市民对我市出租车价格过高反响强烈。经调查发现,我市的出租车价格高于其他城市出租车的价格,为此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出租车的起步价下调,每公里运价不变
B. 某国营商店从外地购进了一批皮大衣,尽管皮大衣市场紧俏,其他个体商店的定价远远高于大衣的价值,但为了维护商店的信誉,商店经理决定皮大衣定价以不高于50%的利润为原则
C. 由于近日连续干旱高温,致使城区蔬菜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为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保护市场的稳定,物价部门公布了几种主要蔬菜的最高限价
D. 某商店销售一批高质量的棉被,开始定价是o元,一个月后,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他们把这批棉被的定价提高到了85元
案例分析题据新华社成都记者从此间召开的“2005中国餐饮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餐饮业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5年11月份,全国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2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其增幅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个百分点。预计今年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8800亿元,2006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统计数字显示,从2001年起,我国餐饮业零售额连续4年实现每年一个千亿元台阶的跨越,由4000亿元踏上7000亿元的台阶。2004年,我国零售额突破7000亿元,达到7486亿元,餐饮网点达400多万个,这两个指标分别为1978年的136倍和34倍。目前我国餐饮业零售额相当于全国GDP的5.84%、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62%。我国餐饮业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长幅度不仅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一直领先于消费品市场中的各个行业。餐饮业还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04年我国餐饮业从业人员约1800万人,与 1978年104.4万人相比,增长了16倍。 2005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多少亿元()
A. 937.5
B. 945.7
C. 5921.6
D. 6592.5
关于技术法规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后,称为技术法规
B. 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法规都是社会规范
C. 有些技术法规不具有国家意志性
D. 技术法规调整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In 1066, ______ landed in England and built the Norman Empire.
A. Julius Caesar
B. Henry NIII
C. Oliver Cromwell
D. William the Conque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