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是报告调查研究结果的一种专用文书,是作者有目的地对社会生活的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现象、某一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可以作为领导决策的依据,用来推广新生事物、先进典型,也可用来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揭示某一事件的真相。在实际工作中,调查报告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事物文书。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被认为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一项基本能力。不少人认为,调查报告的结构包括现状、原因、对策等部分,一定要写成篇幅很长的大文章才行,否则就可能表达不清楚。其实不然。有不少1000字左右的微型调查报告,很受读者欢迎,其作用并不比大篇幅的调查报告差。 一篇一千多字的调查报告,文风朴实,言简意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把事情的原因、造成的危害、解决的办法表达得清清楚楚,使人一目了然。现在,有的调查报告穿靴戴帽,篇幅很长。把有限的信息淹没在冗长的文字里,使人不得要领,助长了不良文风,影响问题的解决。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力求信息准确,办法具体,简短明了。在保持一定信息量的前提下,应大力提倡撰写篇幅在千字左右、精悍短小、观点鲜明的微型调查报告。 在调查报告的撰写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叠床架屋、重复累赘。这些叠床架屋现象,其病因就是在遣词造句上欠缺精度和力度。如“最最坚决拥护”、“非常非常热爱”、“对重大问题要尽快查处”等等。这些都是______。
A. 内涵不明导致的叠床架屋
B. 外延不明导致的叠床架屋
C. 语法意义不清导致的叠床架屋
D. 非语病的叠床架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案例,在准确、全面地理解所给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有关原理写一篇文章。文体:论说文。字数:1000个以上。具体要求:A.思想健康、观点明确、内容充实。鼓励结合实际发挥创造性。B.结构严谨、条理清楚。C.语言规范、行款正确,卷面整洁. 中日两国人对待“公”与“私”的态度 加藤嘉一 中国入日本人在公共场所和私人空间有一些其体行为差异,这种行为差异其实很值得探索与反思。一般来说,“公”指的是属于国家或集体的领域,“私”指的是属于个人的领域。更具体一点说,公共场所不属于某个具体的个人,而是全社会共享的。私人空间则是每一个单独的个体所有的小小空间,不容许外人干涉。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人跟日本人对待“公”与“私”的态度不同呢 中国人在公共场所为什么会那样毫无顾忌呢这是我从2003年来到中国之后就一直感到惊讶的现象,并且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似乎是这样的:公共场所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平等享有的空间.因此在公共场所的任何行为都无所谓。在十字路口,无论是开汽车的人、骑车的人,还是行人,只要他们觉得生命不会受到威胁,就会毫不犹豫地闯红灯。如果自己不闯的话,永远要等,这样只会耽误事情,所以必须抛弃公民道德。在火车站售票窗口前,排队购票的人都非常着急,担心买不到票,因此有些人抓准机会就会插队,排队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如果只有你一个人遵守规则,就可能买不到票。对于中国公民来说.公共场所无疑是弱肉强食的竞争舞台,你不主动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吃亏,因此中国人在公共场所会显得毫无顾忌。 日本人在公共场所为什么会那样谨慎小心呢跟中国人对照一下,日本人的谨慎小心特别明显。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可能是这样的:因为公共场所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每一个个体在这一空间内是平等的。公共秩序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每一个社会的成员都必须遵守公共秩序,扮演公民的角色.在十字路口,不管是开车也好,骑车也好,走路也好,每个人都要耐心等待,服从路灯的指挥:红灯停,绿灯行。闯红灯破坏了正常秩序,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日本人平时也不会意识到公民道德之类的大道理,因为这一切已经潜移默化到每个人的行为中,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在火车站售票窗口前,排队购票的人都非常着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买到车票。大家也都非常清楚,正常排队就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如果有人插队,整个排队秩序就会陷入混乱,谁都不愿意承担这种不必要的风险,这一点是整个社会早就达成的默契,对于日本人来说,公共场所只能通过相互让步与妥协才能维持良好秩序,有序状态符合全体成员的利益。如果某个人不愿意让步妥协,就会侵犯其他人的利益。成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必然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排斥,日本人最受不了被排斥的局面,因此在公共场合事事谨慎小心。 在公共场所谨慎守纪的日本人为什么在自己的私人空间却表现很随便呢日本人在公共场台可能过分谨慎小心,心理压力特别大,因此一旦回到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就迫切需要释放压力,不希望受到任何外界干涉,自然在行为上就会随便一些。他们每天西装笔挺地上班,下班前还要向上司鞠躬致意“您辛苦了”。他们会选择坐地铁回家,在地铁上可能会看一小会儿书,坐到离家最近的车站,然后走路回家。一进家门,就会放松下来,解开领带,脱掉外衣,摆脱一整天的紧张状态。此时终于回到了自由的天堂,感觉到了彻底的解放。他们会兴高采烈地把义件包扔到一边。打开电视,将声音调到最高,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躺在沙发上,整个人感到无比放松。铃木认为:“家是属于我自己的,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别人不能干涉我的生活。我平时工作那么辛苦,压力又那么大,还要陪同无聊且话多的上司喝酒,周末还得陪他打高尔夫呢。我不能一辈子都那样过日子,至少在自己家要享受自由。否则人就会崩溃……” 日本人普遍能够容忍公共秩序带来的压抑感,也能够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行为准则。不过,日本人没有办法接受公权力对私人权益的无条件干涉。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公共秩序产生的公民义务的同时,也坚决不能接受公权力对私人生活的侵犯。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日本人始终面对的生活困境,也许是跟日本人“委婉是一种美德”、“模糊是一种活法”的民族观念有关。虽然日本人对公共场所和私人空间的行为区分得很清楚,但对他们来说,工作和休息似乎很难区分。只要上司和公司要求,他们就得无条件服从,否则就会受到排斥,没有人愿意冒这样的风险。他们愿意在平时下班后陪上司喝酒,周末也要陪上司或同事去应酬。日本社会像是一个单位化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以工作的机构为基础展开自己的生活。 在公共场所毫无顾忌的中国人回到家中,为什么却袭现得谨慎理智因为私人空间与公共场所不同,它只属于自己,中国人对此特别珍惜,他们会把自己的房子整理得干净整洁。人们每天上下班都要忍受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而且这还不是全部,在公共场所。他们还要考虑很多其他问题,例如在拥挤的人流中如何上下车,怎样保护私人物品的安全等。吃饭的时候,无论是在公司食堂还是在外面餐厅。到处都要排队,不时还有入插队,此时又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办公室里无聊的事务性工作极其烦琐,因为就业压力太大,他们只好无奈地接受现实。中国人虽然对糟糕的公共秩序感到厌烦,但已经没有了任何改变的激情。既然外面的生活如此无聊与郁闷。就尽量与它保持距离,想方设法避开它,每天都尽早下班,周末尽量享受个人生活。无论平时还是周末,他们都不想陪上司,只想跟领导保持相互尊重又互不干涉的关系。 毋庸置疑。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压力也很大。不过,中国人的压力跟日本上班族的压力不一样,日本人的压力来自大部分人都在遵循的等级秩序,中国人的压力是社会上很多混乱无序的现象带来的,这种无序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成本。不过,中国人普遍把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区分得很清楚。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他们不希望两者纠缠在一起,否则生活就会更枯燥无聊了。中国社会有点像是个人化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明确了解社会运转结构的基础上,完全凭借个人标准来展开自己的生活。 总体来说,中国人将公共场所视为可以分享的空间,是弱肉强食的舞台。他们对自己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毫无顾忌。日本人则视公共场所为共有的空间,必须客气地妥协与退让,与人融洽共处,否则可能会受到社会排斥。 中国人视私人空间为个人专属的空间,它与公共场所不同,可以完全按照个人意志来决定如何布局、如何维护,房子一定要打扫干净,摆设要整齐,才能好好享受私人生活。日本人则视私人空间为个人领地,脱离于公共秩序之外,可以彻底释放自己的压力。日本人在私人空间很放松,几乎为所欲为,他们毫不在乎,因为这是自己的空间,没有上司的监督,也没有繁文缛节。这两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虽然截然不同,但足目的却高度一致:为了生活,为了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
材料一:“80/20原则”,也叫最少力法则、不平衡原则。这个原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基础之上的。它是说,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世界所熟知的“80/20原则”。 材料二:假如你在某杂志上看到一篇有关爱斯基摩人的文章。仔细读过之后,你对爱斯基摩人的了解就比其他人要知道得多些。假如你再到图书馆把有关爱斯基摩人的书籍都借来看,你就知道得更多。假如你到爱斯基摩人的住地继续研究,你就比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得多。 材料三: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电动机,这在众多机电专业人员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一定之规”却使人们在遇到有些问题时不得其解。如日本一家公司开始设计一种小型电动聚焦相机时,在照相机里装进电动机以后,体积小不了,重量轻不了。如果要为它再去特别设计一种专用的超小型电动机,时间又很难保证。为此,设计人员大伤脑筋。后来,一个不是学电机专业的技术人员想到用弹簧取代电动机,结果解决了这个难题,“傻瓜相机”很快问世。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应坚持整体系统原则。系统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______。
A. 明确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
B. 设计复杂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C. 通盘考虑费用、效益及其相互关系
D. 复杂问题处理的评价标准
材料一:“80/20原则”,也叫最少力法则、不平衡原则。这个原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基础之上的。它是说,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世界所熟知的“80/20原则”。 材料二:假如你在某杂志上看到一篇有关爱斯基摩人的文章。仔细读过之后,你对爱斯基摩人的了解就比其他人要知道得多些。假如你再到图书馆把有关爱斯基摩人的书籍都借来看,你就知道得更多。假如你到爱斯基摩人的住地继续研究,你就比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得多。 材料三: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电动机,这在众多机电专业人员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一定之规”却使人们在遇到有些问题时不得其解。如日本一家公司开始设计一种小型电动聚焦相机时,在照相机里装进电动机以后,体积小不了,重量轻不了。如果要为它再去特别设计一种专用的超小型电动机,时间又很难保证。为此,设计人员大伤脑筋。后来,一个不是学电机专业的技术人员想到用弹簧取代电动机,结果解决了这个难题,“傻瓜相机”很快问世。 材料一表述的“80/20原则”,实际上就是______。
A. 80%的价值来自20%的因子,其余的20%的价值则来自80%的因子
B. 80%的因子来自20%的价值,其余的20%的因子则来自80%的价值
C. 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优先次序的准则
D. 按照事情的数量要求编排优先次序的准则
私营老板张某从税务机关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将其中的42余张先后卖给他人。后来又购买了522张伪造的增值税发票并转手卖给他人,张某的行为构成______。
A. 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B. 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C. 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D.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