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点”的事实与“面”的真相有一个日本人,声称发现了水的奥秘,认为水能听能看,有喜怒哀乐,能感知人类感情: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水结晶美丽工整;听到“混蛋”等不好词汇的水,就结成难看的、不规则的结晶。这不但有他的实验证明,亦有所拍水晶体照片为证。相关书籍曾在日本和中国风靡一时。然而,有“实验”有照片,就是真相吗其后,陆续有科学家戳穿其伪科学的本质。事实上,水结晶的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湿度。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水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冰晶。湿度越小,冰晶的形状就越简单。而那位日本人,只选择能证明自己结论的冰晶。这样做实验,当然就“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结论”。先有主观臆断,再找客观印证;先有臆想结论,再寻论据支持。至于全面客观的事实,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种方法,搞科学是乱弹琴,观察社会也必然走偏。倘若固执于自己的臆断与偏见,再从现实社会中寻找相应的事实,客观世界岂不成了橡皮泥自以为获知真相,实际上与真相相距甚远。那么,摈弃了这种主观先行模式,在客观现实基础上再作出主观判断,我们就一定能对真相有客观的认知吗仍然未必。有个保安在某天值夜班时头一次喝醉了,恰巧值班经理发现,便在值班日志上写下“这名保安在今天值夜班时喝醉了”。保安请求删掉这句话,或添上一句“这在他的三年工作期间是第一次”。经理拒绝说,“你说的是实话,我说的也是实话”。第二天轮到保安写日志,便写下“经理今天值夜班时没喝醉”。经理说,你这是暗示我平时都喝醉了。保安说,“我说的也是实话”。显然,见到一个美丽的冰晶体,并不表明所有水结晶都是美丽的。一个“点”上的实话,并不等于整个“面”上的实情。一个“点”上的事实,并不意味着整个“面”上的真相。然而,公众的困境在于,面对偌大中国这个“面”,自己往往只能从亲眼所见这个“点”去观察。什么时候可以点代面,什么时候不能以点代面呢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讲过一件往事:17岁时的一堂课上,老师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的确,面对一张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人们注意的是黑点而不是白纸。这是人们的注意力特点。无论是假恶丑的事情,还是极端恶性事件,其每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都合乎这一特点。——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26日 “点”的事实与“面”的真相给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哲学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2007年开始,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材料2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思想实质是针对整个经济运行系统,通过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升级和转型,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运行,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 循环经济原则的思想实质是怎样体现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在当代,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材料2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如何看待“全球问题”,解决的思路是怎样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几家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价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工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了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舱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舱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倒把满满一船仓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这就是“鳗鱼效应”。材料2在化学中有一种试剂叫“格氏试剂”,这种试剂是世界上最多能的试剂之一。它的发明者就是克多·格林尼亚。他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格林尼亚在青少年时代曾经是个游手好闲荒废学业的“二流子”,家庭的优裕和父母的溺爱使得他放荡不羁,整天吃喝玩乐。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猛醒:在他21岁那年的一次舞会上,一位美丽的姑娘引起格林尼亚的注意,他走上前去邀请姑娘,却被姑娘冷冷地拒绝了。格林尼亚以为自己冒昧,连忙表示歉意,姑娘却冷冷地说:“请站远一点儿吧,我最讨厌像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这话恰似当头一棒,如利剑般深深地刺痛了格林尼亚的心。回家后,他一头扎在床上,在羞愧和苦痛中回顾自己的所为,下决心悔改,要做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于是他悄然离家,给父母留下字条:“请不要探寻我的下落,容许我努力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从此,他埋头苦读,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补上了荒废的学业,考上了法国里昂大学。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发现并纠正了著名化学家巴尔尼教授的一些疏忽和错误,发明了“格氏试剂”,美好夙愿终于实现了。里昂大学破格授予他博士学位,他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鳗鱼效应”蕴含了什么哲学原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几家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价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工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了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舱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舱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倒把满满一船仓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这就是“鳗鱼效应”。材料2在化学中有一种试剂叫“格氏试剂”,这种试剂是世界上最多能的试剂之一。它的发明者就是克多·格林尼亚。他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格林尼亚在青少年时代曾经是个游手好闲荒废学业的“二流子”,家庭的优裕和父母的溺爱使得他放荡不羁,整天吃喝玩乐。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猛醒:在他21岁那年的一次舞会上,一位美丽的姑娘引起格林尼亚的注意,他走上前去邀请姑娘,却被姑娘冷冷地拒绝了。格林尼亚以为自己冒昧,连忙表示歉意,姑娘却冷冷地说:“请站远一点儿吧,我最讨厌像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这话恰似当头一棒,如利剑般深深地刺痛了格林尼亚的心。回家后,他一头扎在床上,在羞愧和苦痛中回顾自己的所为,下决心悔改,要做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于是他悄然离家,给父母留下字条:“请不要探寻我的下落,容许我努力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从此,他埋头苦读,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补上了荒废的学业,考上了法国里昂大学。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发现并纠正了著名化学家巴尔尼教授的一些疏忽和错误,发明了“格氏试剂”,美好夙愿终于实现了。里昂大学破格授予他博士学位,他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从一个“二流子”变成了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