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 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

A. 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B. 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
C. 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D. 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五题。 鲁迅先生记 (1)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子,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2)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3)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那楼下的卧室稍稍有一点暗,看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4)“这花,叫‘万年青’,永远这样尸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相距离着。 (5)“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在什么时候了。 (6)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播着。 (7)我还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8)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里,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9)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10)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11)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12)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了。 (13)我们在这边,只能写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本文的标题是“鲁迅先生记”,但实际“记”的是“万年青”,显然,记万年青就是记鲁迅。 作者这样写,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A. 衬托
B. 象征
C. 对比
D. 比喻

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五题。 鲁迅先生记 (1)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子,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2)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3)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那楼下的卧室稍稍有一点暗,看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4)“这花,叫‘万年青’,永远这样尸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相距离着。 (5)“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在什么时候了。 (6)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播着。 (7)我还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8)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里,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9)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10)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11)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12)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了。 (13)我们在这边,只能写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从全文看,对“万年青”这种植物得名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怕冻、最耐久、四季不凋零
B. 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
C. 一年四季都不凋零
D. 从养护它到鲁迅先生去世,这植物都没有死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不仅仅是艺术珍品,甚至主要目的不在于艺术,而是以艺术为手段表达某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或其他思想,还可能万象皆备。如状尔泰、狄德罗、萨特等人的一些著作,既是小说,又是哲学,而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就明确地说过是阐述其教育思想的。至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卡贝和反乌托邦主义者赫胥黎、奥威尔等人的小说,主要是表达其政治思想的。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所包含的思想极为丰富,又各具中心。其中有些是很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比如,近年来,人们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的内容:认为《红楼梦》中的王熙风、贾探春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她们推行的是从那个封建家庭内部实际出发的某种责任制;认为《西游记》提出了人才使用的问题,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是怀才不遇,因为他官封“弼马”,屈居下位,职到“齐天”,却又并无实权。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说是宋王朝不能用人,驱使天下的人才投奔梁山,而宋江善于用人,才使许多人才会聚到梁山。至于《三国演义》,涉及的就更多一些。“马谡失街亭”等著名篇章,已经是越嚼越出味儿了,只不过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 对于这种研究,学术界有一点微词,认为这只能代表一种信息,即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而作品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如此。也就是说,这四部著作中,并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只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作了时代的外加而已。问题应该怎样看呢研究古代著作,“外加”是可能出现的,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 下面对第二段主要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人们已经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内容。
B. 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王熙凤、贾探春在那个封建家庭中创造出了落实某种责任制的办法。
C. 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是否能使用人才,直接影响到了事业的发展。
D. 《三国演义》涉及到人才学的地方更多些,只是目前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 下列句中加线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 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B. 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C. 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
D. 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