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是蔬菜中热量最高的一种,因为 (138) 含有淀粉。但是,它的含水量高达76%以上,真正的淀粉 (139) 不到20%,其中还含有能够产生“饱腹感”的“膳食纤维”,所以用它们来 (140) 主食具有减肥效果。 做过“土豆烧肉”的人都知道,土豆的吸油能力很 (141) 。据测定,一只中等大小的不放油的“烤土豆”仅含约90千卡热量,而同一个土豆做成炸薯条后所含的热能达200千卡以上。 (142) ,令人发胖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它 (143) 的油脂。如果用土豆当菜,便应适当地减少主食的数量。若不减主食,结果便是——吃土豆比吃青菜容易发胖。
查看答案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被突然的闹铃惊醒后心会怦怦直跳,这种心率加快使血压也会有所波动。对此,爱丁堡睡眠中心的克里斯·艾德辛科斯基博士 (150) 了如下解释:在睡眠时血液会变稠,突然被铃声唤醒后,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而大脑还处在睡眠状态, (15) 带来了矛盾;同时,肾上腺素水平会骤升,体内的激素平衡就被打破。如果这种状态持续数天、数周、数月,自然会让身体长期处在紧张中,就将导致潜在的慢性压力,带来高血压、睡眠问题和精神压抑等一系列麻烦。 可见,早晨能够自然清醒就不会给身体带来健康的隐患,“教”自己学会根据身体的生物钟 (152) 起床显得格外重要,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在晚上睡觉前 (153) 自己早晨在某个时间一定要起床,并把这种记忆不断强化,形成潜意识,然后 (154) 减少用闹钟的次数,让自己早晨因条件反射而清醒。当然,如果实在醒不了,必须设置闹钟,最好选择柔和轻松的手机音乐作为铃声;同时建议睡觉时保持闹钟和头至少离1米远。
A. 作出
B. 弄出
C. 搞出
D. 拿出
乘长途汽车旅行与看电视倒很像。旅行有开始、中途和结尾,每隔三四分钟都会看到各种商业广告。这些商业广告是不可避免的,不受你的意志左右,大约每过几分钟就会有一块广告牌从窗外闪过。比如“买超洁净牙膏”、“饮格威特露啤酒”“请用和平汽油”,等等。就像看电视时,只有关机才不会听到那些广告词,乘车时,你只有睡着了才不致受那些没完没了的“你需要它,现在就来买吧”的吵扰。 旅行刚开始是蛮舒服的,甚至有点令人兴奋,即使你以前曾沿此路线旅行过,通常也会有不少变化,新的房屋,新的高楼,有时甚至会有一段新的道路。司机有自己的开车方式,开始一两个小时计算车速挺有趣的。如果碰上一个特别粗心大意或胆大的司机,那乘车就会像读扣人心弦的故事一样让人兴奋。司机能超过那辆卡车吗司机开车进左手还是右手车道呢当然,过了一会儿兴奋也就没了。小睡片刻对过好途中几个小时是很有帮助的。而食物则会让旅程更加有趣,不过吃食物的时候,千万别吃得太成,那样你会很口渴。 旅程的最后倒有点像刚开始。知道自己快下车了,你满怀期望和兴奋。当然,随着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座位会变得越来越硬,此刻,你交叉着双腿,把手放在扶手上,甚至你会把双手交叉托于脑后。旅行就要结束了,不再有其他坐的方式。 作者认为旅行的开头和结尾的什么感觉很像
A. 让人烦躁
B. 比较舒服
C. 让人兴奋
D. 让人难忘
女,未婚,25岁,中学文化,单位文员,端 (167) 大方,身体健康,善理家务, (168) 情爱家,爱看书学习,喜欢听音乐。觅胸怀宽广、豁达大度、性情随和、重情重义、懂生活、有工作或者有一技之 (169) 、35岁以下的男士为伴。条件优者年龄可放 (170) 。 有意者请联系,电话:69852378,QQ:468739。
第一部分 说明:131—154题,每段文字中都有若干个空儿(空儿中标有题目序号),每个空儿右边都有A B C D四个词语。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唯一恰当的词语。 有一个盲人存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 (131) ,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 (131) 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为了让别人 (133) 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有一次,我搭朋友的车,就借花献佛,再将这则故事叙述一遍与他分享。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己的 (134) 经验加以佐证。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一来隧道不长,里面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有 (135) 开开关关。不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后来我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经过隧道时,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难免 (136) 不过来,如果对面来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 世上的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137) 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帮得到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A. 理论
B. 实事
C. 实际
D. 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