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材料: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可拆卸的DNA模型教具,把模型建构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1)初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教师通过三维动画展示DNA分子的结构层次.图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要点。(2)通过组装DNA模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桌面的DNA模型的小零件,猜测一下每一个零件分别代表什么结构。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DNA分子结构模式图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要求学生用桌面的DNA模型的小零件组装成脱氧核苷酸,组装好后,互相检查组装出来的模型最多共有多少种脱氧核苷酸。学生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纠正后得出“共有4种脱氧核苷酸”的结论。教师再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各组把每个成员做的“核苷酸”连接成DNA。通过教师的提醒,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更正,进而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3)通过观察、比较各组所做的DNA模型,总结DNA分子的共同性与特异性以及碱基数量关系。 问题:简述模型作为直观教具的具体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双受精是指两个极核分别与两个精子结合
B. 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细胞,顶细胞在上,基细胞在下
C. 玉米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胚乳组成
D. 胚芽是由顶细胞发育而来的
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1-10问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6岁,本科文化程度,无业。案例介绍:求助者的丈夫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收入较高。求助者自从有孩子后就当起了全职太太。孩子从小体弱多病,经常需要看病、吃药。求助者为照顾孩子付出了很多,并一直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非常担心以后孩子的身体会出大的问题,情绪较为低落,无心做其他事情。求助者的丈夫忙于工作和应酬,有孩子后对她的关爱明显不如以前了。求助者觉得丈夫不爱自己了,觉得自己没有本事,要依靠丈夫生活,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不愿与朋友们交往,与家人的交往也明显减少。求助者心里也想着应该高兴起来,好好过日子,但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痛苦不己,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在家人劝说下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文静。人际关系良好,从小生活优越,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婚后夫妻感情较好,平素身体健康。孩子3岁,一直体弱多病。 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认知特点包括()。
A. 客观
B. 夸大
C. 消极
D. 偏执
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41-50问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5岁,未婚,公司职员。求助者自述:因感情问题痛苦,伴有失眠,一个多月。案例介绍:求助者大学期间与一位男同学谈恋爱。毕业后求助者回到家乡工作,男友在异地读研究生,双方无法经常见面,甚感苦恼。半年前求助者认识了一个英俊潇洒的校友,很有好感。交往中该校友对求助者多有帮助,让她很感动,双方产生了感情并开始约会。一个多月前男友突然来了,提出不读研究生了,要在这里找工作并准备结婚。求助者很矛盾,两个男人自己都喜欢,放弃谁都觉得为难,不知该怎么办。有时也觉得内疚,觉得对不起他们。有时觉得自己不道德,为此很苦恼,烦躁不安。最近半个多月,经常失眠,不想吃饭,出现心慌、出汗、噩梦等症状。虽然还能坚持工作,但效率下降。 幻想着自己要是能分身就不会再苦恼了,还曾经把两个人认错、把名字喊错。担心自己会得精神病,主动来寻求帮助。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出身普通工人家庭,家教严格,自幼懂事听话,工作上认真负责,人际关系良好。希望心理咨询师帮助她明确是否出现心理疾病,并为她做出选择。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A. 神经症
B. 一般心理问题
C.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 严重心理问题
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15-24问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8岁,大专文化程度,已婚,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父母家老房子拆迁,因房子与钱等问题与家人产生矛盾,非常气愤,也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求助者:我家里兄弟姐妹5个人,我是最小的。父亲多年前就去世了,我照顾了母亲很多年。去年赶上拆迁,我哥、我弟他们偷偷和我母亲商量好,背着我就把房和钱分了。我不干,找他们说理,他们以我是嫁出去的姑娘为由,就是不给我。我到法院告他们,结果法院偏向他们。我特别生气,凭什么我照顾母亲这么多年,就一点都不给我呢?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你照顾母亲多年,你认为在拆迁中应该得到一些利益,但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这让你很气愤,是这样吗?求助者:是的,他们太自私了!如果公平地分配,我怎么会生气呢?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他们应该公平地分配房子和钱。求助者:是的,都是兄弟姐妹!况且我是照顾母亲最多的!心理咨询师:因此谁贡献大,谁就应该多分配。求助者:对,咱们不是经常说按劳分配吗!心理咨询师:因此,你们家请了保姆或护工,财产应该分给他们。求助者:对,……不对,(沉默)他们不是我们家人,怎么能分我们家的财产呢?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谁贡献大,谁就应该多分,可你又讲了保姆不能分财产,你前后所说的话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是有矛盾,可保姆贡献再大,也不能分我们家的财产啊!你的意思是保姆贡献大,但她不能要求分我们家的财产?心理咨询师:你照顾母亲这件事,别人也可能遇到,但别人不一定都像你现在这样子,你说这是怎么回事?求助者:你是说我和他们不一样么?可我没觉得因为照顾了母亲而要求分财产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啊?心理咨询师: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你的哥哥弟弟不给你财产造成的,其实照顾母亲只是一个事件,你认为照顾母亲就应该有权分财产是你的信念。你的信念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求助者:真会这样么?心理咨询师:如果在农村,春天农民种地,秋后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求助者:当然是有很多种可能,一种是丰收,一种是减产,还可能颗粒无收。心理咨询师:农民种地肯定是想要有好收成,但能要求秋天必须是丰收吗?求助者:不能,(沉默)……我好像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农民想丰收,才去种地,但不能要求必须是丰收?心理咨询师:对!你要求分财产,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我们把“要求”变成“希望”,当我们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你说的对,我明白了。 按照埃利斯ABC理论,本案例中的8指的是()。
A. 和哥哥弟弟发生矛盾
B. 他们应该分给我财产
C. 哥哥弟弟不照顾母亲
D. 我照顾母亲辛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