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甲某,男,29岁,农民。1997年12月中旬,甲某伙同其胞弟乙某(不起诉)在北京某高校一老教授家进行装修业务。甲某谎称包工包料,该老教授必须将钱一次性全部支付,他才能开工。该教授一次支付5万元材料费给甲某。甲某得款后便和其弟一去不返。案发后,被告人甲某被抓获归案。问甲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

A. 侵占罪
B. 职务侵占罪
C. 诈骗罪
D. 盗窃罪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偿还借款12万元,并向法院提供了盖有乙的印章、指纹的借据及附件,后法院判决乙向甲偿还“借款”12万元。经乙申诉后查明,上述借据及附件均系甲伪造,乙根本没有向甲借款。甲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 )

A. 民事欺诈,不成立犯罪
B. 诈骗罪
C. 合同诈骗罪
D. 票据诈骗罪

耿某收购贩运假银元500枚,冒充真银元出售100枚,得到1000元。不久又用剩余的假银元购得珍贵古画一幅藏在家中,伺机偷运出国牟取暴利。耿某的行为构成:( )

A. 非法经营罪
B. 倒卖文物罪
C. 诈骗罪
D. 购买、运输假币罪

甲某在火车上将低价的矿泉水卖给乘客乙某要收100元钱一瓶,乙某不想买,甲某骂道:“老子刚从局子里出来,挣几个钱不容易,还不乖乖的帮老子一把!”乙某被逼无奈买了一瓶矿泉水,甲某多次这样“销售”了20多瓶矿泉水,得款2000余元,对于甲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

A. 构成强迫交易罪
B. 构成抢劫罪
C. 构成非法经营罪
D. 不构成犯罪

甲某得知乙某家十分有钱。一日深夜,甲某翻窗进入乙家欲窃取贵重财物,但经翻箱倒柜后未发现任何价值的财物,遂欲返回。突然,甲某瞅见了正在卧室熟睡的乙某不足一岁的儿子,于是将乙某的儿子抱走。第二天,甲某以交换乙某的儿子为条件,打电话给乙某让其筹集10万元后放于某公司的亭子里。甲某的行为构成( )。

A. 盗窃罪
B. 敲诈勒索罪
C. 绑架罪
D. 盗窃罪(未遂)与绑架罪数罪并罚

答案查题题库